亚洲国产国语高清在线网址,男女真人后进式动态图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廣東華僑博物館將開放 陶瓷豬仔錢國內罕見
2009年11月11日 10:02 來源:南方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廣東省華僑博物館外觀。本周五這里將向公眾開放。
廣東省華僑博物館展出的瓷幣。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廣東華僑博物館要建成開放了。在廣州二沙島的廣東美術館和星海音樂廳一側,10年前一個橢圓外立面紅磚建筑拔地而起,當年它是為廣東擁有一座華僑博物館而生。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座融匯東西方建筑特色的建筑空置了將近10年。今年,廣東華僑博物館才完成了最后的基建工程,招標展陳方案后,將于13日對外開放。

  福建有一座華僑博物院聞名遐邇,在北京,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也在籌辦中,即將開放的廣東華僑博物館會擁有怎樣的特色和代表性? 它將如何勾勒、描摹華僑這一族群獨特的生存及精神軌跡?作為專門展示一個特殊族群歷史的新型博物館,國內文博專家如何支招?近日,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思路突破

  華僑出洋奮斗上溯數(shù)千年前

  廣東修建華僑博物館起源于20多年前的一項動議。1985年,省政府接納蟻美厚等30名省人大代表有關籌建廣東華僑博物館的建議,批準在二沙島興建廣東華僑博物館。20年過去了,福建廈門的華僑博物院已成了國內有代表性的華僑專題博物館,而廣東江門的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也小有名氣。廣東華僑博物館由廣東省僑辦籌建、管理,明確提出要建成一所國內一流的省級博物館。

  廣東華僑博物館館長王明惠告訴記者,如何超越廈門的華僑博物院?這是廣東華僑博物館在展覽設計上考慮的第一個目標。展覽設計團隊通過數(shù)十年陸續(xù)征集到的上千件文物,加上最新的華僑歷史視角,成功勾勒出一條目前最清晰、最完整的華僑歷史的脈絡。

  擺在王明惠面前的問題是,福建廈門華僑博物院1959年開放,4000多平方米的展覽面積,數(shù)十年收藏的5000余件華僑史的實物、圖片、資料看似不可超越。今年4月,廣東華僑博物館開始就“主題展覽”向社會招標,最后選中了廣州的一個設計團隊,該團隊曾主持過中國客家博物館的展覽設計大綱。

  設計團隊負責人張松說,為了反映華僑在海外艱辛的生存奮斗軌跡,廈門華僑博物院運用了許多模擬場景,比如華工在馬來西亞割膠、開發(fā)鐵礦等模擬場景。為了突破對歷史片斷的單一描摹,廣東華僑博物館的“主題展覽”從一開始就要勾勒一條華僑歷史最完整、最清晰的脈絡。不同歷史時代背景下,華僑是主動出洋還是被動出洋?成了整個“主題展覽”的一條暗線。

  廣東華僑博物館“主題展覽”的第一個部分模擬了廣州黃埔港外貨船如織的場面!叭A僑出洋奮斗的歷史,其實可以上溯到數(shù)千年前,從唐代就有了中國人出洋進行和平貿易。”張松認為,展覽第一部分就給人耳目一新的觀念:華僑最早是主動出洋,要到海外謀求生計的。

  一件印尼出土的唐代中國瓷器,一只在印尼廖島英德吉里關丹搜集的漢代兩耳陶缽……新加坡首席陶瓷鑒定家楊永曦捐贈的一批中國外銷瓷(廣彩)從展覽開始就“亮”出華僑“主動”出洋的線索。

  “16世紀以后,隨著西方殖民地的開發(fā),大批華工被販賣到海外當勞工,變?yōu)椤粍印鲅;直到近百年?華人華僑在海外創(chuàng)業(yè),支援國內革命和建設,又變成了一種‘主動’出洋!睆埶烧f,依據(jù)這個暗線,“主題展”目前展示了海外華人“移民海外”、“艱苦創(chuàng)業(yè)”、“傳承文化”3個專題,還將籌備“浩氣長存 ”、“情系桑梓”、“華僑事務”3個華僑主題展專題。

  -文物突破

  家書抵萬金礦燈證血淚

  今年,廣東華僑博物館開始向海內外征集文物,加上數(shù)十年來陸續(xù)接受的捐贈文物,開館前廣東華僑博物館已經(jīng)有上千件文物。館長王明惠說,雖然這些文物絕大多數(shù)沒有定級,但華僑文物本身有其獨特性,其中有不少上世紀華僑的家書、僑批、票據(jù),還有華僑先輩出洋時的出國證件、賣身契約,也有一些反映歷代華僑先輩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結婚證、利是封、節(jié)慶用品等。甚至還找到了華工在美洲開礦用的礦燈、修鐵路用的鐵鍬、華僑社團地契和憑證等。

  陶瓷做的“豬仔錢”國內罕見

  記者在館內看到了17枚造型奇特的陶瓷片,有的是蝴蝶形狀,有的是蟬的形狀。王明惠告訴記者,這是“豬仔錢”,是近代南洋華僑使用的代用幣。當年,在南洋的種植園主、礦場主支付給契約華工工薪時,多為瓷制,有圓形、正方形等,只能在雇主的種植園或企業(yè)中流通,是雇主控制和束縛華工的工具。華工辛苦賺來的錢,無法寄回國內。

  這17枚國內罕見的“近代南洋華僑使用的陶瓷代用幣”(即“豬仔錢”),由楊永曦捐贈。據(jù)了解,目前廣東省博物館也僅藏4枚。

  黃花崗烈士過半數(shù)是華僑

  展覽中有一面來歷特殊的“紅頭巾”,是博物館向三水當?shù)匾晃?8歲的老人黃蘇妹征集來的文物!凹t頭巾”是對上世紀前期到新加坡做建筑小工的三水婦女的稱呼,由于她們都是戴紅色的頭巾而得名。黃蘇妹就是當年“紅頭巾”建筑女工中的一人,她1935年到新加坡從事勞務工作,1946年回國,是目前三水有據(jù)可查的唯一一位最長壽的“紅頭巾”。

  展覽以圖片和文物的形式,展示了華人華僑在海外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揭示了不少鮮為人知的人和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超過一半的烈士是華僑;生于廣州的戴宗漢,早年到秘魯創(chuàng)業(yè),指導當?shù)剞r民開展農業(yè)、出口大米,被秘魯政府授予“農業(yè)功勛章”;今天人們吃到的進口橙,當年是由五邑人劉錦濃在美國培植出來的……

  百年前留聲機仍清晰動聽

  博物館征集到一批早期粵僑創(chuàng)辦的報刊,如越南《全民日報》、《中華日報》、《東亞日報》、《遠東日報》;印度尼西亞《天聲日報》;菲律賓的《東方日報》;柬埔寨的《棉華日報》等。

  舊金山1924年誕生了一份由華僑創(chuàng)辦的報刊《金山時報》,于2006年?,得知廣東華僑博物館征集文物的消息,后來收購《金山時報》的星島日報社,將從創(chuàng)刊到?乃小督鹕綍r報》一整套捐贈給廣東華僑博物館。

  博物館還征集華僑在海外印刷的《粵英詞典》,借助這個字典,還沒有發(fā)明拼音的百年前,剛到海外的廣東人可以學習英語,還輾轉征集到8本原收藏在新加坡南洋商報圖書館內的《四庫全書》。

  博物館還展出了1970年的美國郵票打印機、1952年美國金山和記老鋪三月特價廣告、美國春節(jié)時華人巡游時穿的戲服……記者見到了一個距今近百年還能 “唱”的加拿大產留聲機,王明惠介紹說,這臺轉速為78轉的留聲機是僑胞黃錦標捐贈的,是當時經(jīng)濟富裕的華僑家庭才能使用的,即使是現(xiàn)在放上30年代的唱片,依然清晰動聽。

  王明惠還輾轉找到了上世紀30年代在美國名噪一時的華人功夫明星關德興的遺物,他的兒子關漢英將父親生前戴的帽子等一批遺物捐贈給廣東華僑博物館。這位當年赫赫有名的華人功夫明星,曾被日本明星高倉健拜為師傅。

  -建筑突破

  外形方圓結合浮雕環(huán)繞展廳

  廣東華僑博物館雖然在10年前就基本建好,但當時的設計卻獨具匠心。建筑面積達16439平方米,是少有的方圓結合體展館建筑,喻意天圓地方,四海一家。走進展館,趟櫳門、萬字窗格讓人似乎穿梭回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舊時代。

  圓形展廳中央,一艘12米長、4米寬的紅頭船幾乎是按照1∶1比例再現(xiàn)了華人華僑出洋時背井離鄉(xiāng)的場景。因為人們歷來把“紅頭船”當作清代粵東地區(qū)從事遠洋貿易的商船,大多數(shù)潮客籍華僑就是乘坐紅頭船到海外謀生。

  為了立體描摹華僑的生命軌跡,廣東華僑博物館特別創(chuàng)作了全長88米的巨幅浮雕,浮雕由廣東美術學院的蔣劍韜、夏天教授創(chuàng)作,高1.7米,以展現(xiàn)華僑奮斗和功績豐碑為主線,分艱辛出洋、華工血流、落地生根、同仇敵愾、華人之光、革命之母、抗日勇士、建設先鋒、友好使者、巍巍豐碑10組雕塑,重點描述了廣東華僑歷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訪談王明惠(省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廣東華僑博物館館長):華僑家信堪稱中國草根史

  記者:為什么廣東華僑博物館空置了10年?

  王明惠:廣東華僑博物館1995年舉行奠基典禮,2002年基本建成。可是由于資金短缺,基建項目一直沒有完成,直到今年才通過最后的工程驗收并拿到房產權證。盡管空置10年,我們一直在進行華僑文物的收集整理和規(guī)劃陳展工作,得知廣東華僑博物館要開館,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老省長葉選平題寫了館名。

  記者:廣東華僑博物館如何征集文物?

  王明惠:廣東海外僑胞超過3000萬,分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華僑一直為國內革命和建設默默貢獻力量,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征集文物過程中,征集到許多華僑的“航空救國券”,當年華僑在海外捐資捐錢支持國內抗戰(zhàn),很多人拿到這種“航空救國券”本來后來可以兌換成錢,但是幾乎很少有華僑去兌換,他們保留著“航空救國券”更是一種對祖國精神上的維系。

  華僑的文物非常特別,不像古代帝王墓葬出土的文物可以定為一二三級,華僑的文物大多數(shù)無法定級。但華僑文物有另外的特點,我們征集到許多家書、家信、寄回國內的匯款單,這些家書、家信,就如同20世紀中國民間歷史的一種作證,很多方面印證著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情況。比如我們收集到華僑蕭潤亭從民國到解放后多年的數(shù)百封來信,一些專家說,這些華僑的家信匯集起來,堪稱一部20世紀中國的草根史,有關專家還準備把這些家書整理成一本書,甚至拍成一部電視劇。

  我們還征集到一批名叫胡立彬的老華僑的私人家信。從上世紀 20年代到50年代,他陸續(xù)從印尼寄回書信,這些互相來往書信使用的信封就非常有趣,從最早的民國時期的商行信封到后來郵局的信封,再到新中國以后的信封。1949年10月以后,胡立彬寫回來的第一封信,信封上寫著“寄:新中國汕頭……”的字樣,這是一種多么微妙的佐證啊!從最民間的角度,印證了海外華僑對新中國政權的認可。

  自從廣東華僑博物館開始啟動向海外征集文物以來,我們幾乎每天都收到海外華僑和歸僑僑眷捐款、捐贈文物的來電和來信。華僑的文物在不斷擴充之中。

  -相關

  華僑捐贈文物

  都是無價之寶

  1.李炳源

  1994年,美籍華人、臺山華僑李炳源向廣東華僑博物館籌建處捐贈了73件(套)文物,其中有一些被定為三級文物,是老人畢生在美國收集的中國文物,其中包括唐宋以及民國時期的中國瓷器。

  2.麥禮謙

  紐約著名華僑歷史學家麥禮謙今年9月剛剛去世,去世前,他委托家人將自己生前所藏的反映20世紀華人在海外建立社團組織、爭取利益的票據(jù)、選舉單以及會館章程捐贈給廣東華僑博物館。

  3.楊永曦

  新加坡首席文物鑒定專家楊永曦兩年來每次回國公干,均根據(jù)廣東華僑博物館布展之需,將其在新加坡征集到南洋華僑文物捐給廣東華僑博物館,其中包括“豬仔錢”、外銷廣彩瓷、四庫全書、土生華人用品等150件文物。

  4.招思虹

  美國著名華文報專欄作家招思虹,在美國傾力尋找華僑文物并將其捐贈回國,3年來,多次代表其讀者團隊向廣東華僑博物館捐贈文物,其中包括粵劇戲服、華僑護照、巡游龍服、華僑票據(jù)、戲劇廣告、孫中山紀念郵票等文物100多件。

  5.美國華裔飛虎隊老兵

  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之際,美國華裔飛虎隊老兵及其家屬尋根訪問團來到廣州,向廣東華僑博物館捐贈了一批珍貴歷史文物。其中包括“飛虎隊”的軍服、證件照以及當時的報刊等。

  6.黃錦標

  加拿大華僑黃錦標,祖籍廣州番禺,拿出了近20件華僑海外使用的古董捐贈給博物館,包括古碗以及郵票打印機、支票機,清代運送海外的落地鐘等。

  7.趙泰來

  著名英籍華人畫家和收藏家趙泰來向廣東華僑博物館捐贈了500多件個人藏品,包括廣彩瓷、字畫、玉器和自己創(chuàng)作的巨幅油畫,其油畫懸掛于廣東華僑博物館一樓大廳內,畫面包括開國大典等場景。(記者 李培 實習生 莫楊冰)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