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馬山十二月三日電 題:廣西壯族三聲部民歌迷倒海內外游客
中新社記者 黃艷梅 楊志雄
“盤古開天地,歡喜是唱歌。富人與窮伙,認定歌快樂……”現年七十六歲的廣西馬山縣壯族老人溫桂賢,開口就唱出父親溫文德留傳給他的這首壯族三聲部民歌。憑唱三聲部民歌,溫桂賢成了廣西一代歌王。繼而,作為音樂教師的兒子溫建業(yè)又接過衣缽,將三聲部民歌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這個溫姓家族的祖孫三代人,就像傳遞接力棒一樣將被稱為壯族民歌“活化石”的三聲部民歌代代相傳,成為當地一段佳話。
壯族三聲部民歌,壯族人民稱為“三頓歡”或“三跳歡”,史書上早有“壯人迭歌聲合,含情凄婉,皆臨居自撰,不能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的記載。今天在此間舉行的大型文化旅游美食節(jié)上,壯鄉(xiāng)歌手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向三萬余名中外游客展示壯族民歌的魅力。一百八十名青少年合唱民歌,高、中、低三聲部同時吟唱,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獨立音調,而第三聲部的鼻音哼唱最為動人……流暢的旋律,柔和的音色,統一的風格讓觀眾們陶醉其中。
同性三人合唱、異性三對三對唱等,一場原汁原味的山歌擂臺比賽更是讓游客們拍手稱絕!斑@歌聲就像壯錦一樣美麗!”一位新加坡客人直夸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鮮明。
溫建業(yè)今天亦縱情高歌,用歌聲表達節(jié)日的喜悅。溫建業(yè)介紹,三聲部民歌常唱的有蠻歡、三頓歡等曲調,結構分成三個聲部,第一聲部調子較高,第二聲部調子較低,第三聲部是用鼻音哼唱出來伴音,演唱人數必須是三的倍數。三聲部民歌有相對固定的演唱歌本,如《達紅歡》、《燈煥歡》、《二十四孝》等;但大多是即興創(chuàng)作,根據日常生活出口成誦。
中共馬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桂文志介紹,壯族三聲部民歌歷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廣西馬山、上林、忻城等三縣交界處的壯族地區(qū),其中馬山縣東部的古寨鄉(xiāng)、加方鄉(xiāng)、里當鄉(xiāng)和古零鎮(zhèn)是分布的密集地帶。三聲部民歌傳唱于壯族社會的生活生產、戀愛、婚喪和樂神等過程中,內容主要反映壯民族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等文化特質,表達壯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與追求。
桂文志稱,三聲部民歌三個聲部的獨立性及完美結合,在國內外的民歌中比較罕見。多年來,壯族三聲部民歌多次參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等大型演出,并到日本、韓國、埃及、芬蘭等十余個國家進行表演,深受好評。
據悉,三聲部民歌于二00七年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中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廣西政府高層表示,將采取多方面的保護措施,構筑傳揚三聲部民歌的平臺,讓這朵民族文化之花綻放得更絢麗。
愛唱歌的壯族人一曲又一曲,吟詠著那唱不盡的歌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