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chǎn)|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產(chǎn)經(jīng)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站內(nèi)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日遣唐使與唐詩人交誼頗深 玄宗李白王維曾贈詩
2007年04月07日 06:48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2005年八月二十四日下午參觀了正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遣唐使和唐代美術展》。圖為日本天皇夫婦在參觀中被一付造型精美的唐代頭飾所吸引。 中新社發(fā) 王健 攝



 

    日本長崎縣五島市的三井樂町,是歷史上日本遣唐使的最終起錨地,當?shù)鼐用褚源藶闃s,自號“遣唐使之鄉(xiāng)”。圖為當?shù)亟ㄔ斓念H具規(guī)模的遣唐使之鄉(xiāng)館內(nèi)陳列的有關遣唐使的資料和模型。該館如今已成當?shù)赜^光熱點,用以展示介紹當?shù)貧v史風貌和旅游、土特產(chǎn)品信息。 中新社發(fā) 日本分社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使用。

  中新網(wǎng)4月7日電 近年網(wǎng)上曾流傳一首托李白之名寫作的反日藏頭詩,不過香港《文匯報》報道,研讀唐詩時,如果留心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王維、李白、包佶等都曾寫詩題贈過一個叫晁衡的日本友人,與此人交情匪淺。這晁衡是何許人呢?他是唐玄宗與肅宗在位年代,日本派至中國的遣唐使。

   唐朝自貞觀至開元,進入盛世。這一時期,經(jīng)濟繁榮,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當時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富甲天下。唐朝的長安城面積約八十四平方公里,內(nèi)有宮城,有皇城,東西平列有十四條大街,南北平行十一條大街。城中還有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等水道流貫。城外東北的大明宮,位于龍首渠上,居高臨下。當時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為以后的城市規(guī)劃樹立了典范。

   早在貞觀年間,唐太宗就設置了弘文館和崇文館,開元年間朝廷先后設置麗正書院、集賢殿書院,聚集文學之士。張說主持編撰了《唐六典》,劉知幾撰著了《史通》,吳兢撰著了《貞觀政要》,學術著作碩果累累。科學技術也極為發(fā)達,天文、歷算、醫(yī)學、雕版印刷等在世界上都屬領先地位。唐詩、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也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成就。

   盛唐的文化對周邊國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的有識之士有意效仿和吸收中國的文化,七世紀初,日本圣德太子開始在派遣遣隋使、留學生、學問僧到隋朝學習中國文化,到了唐朝,這種活動就更加頻繁!缎绿茣.東夷》云:“太宗貞觀五年,遣使者入朝,帝矜其遠,詔有司毋拘歲貢”。日本先后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最多一次有六百余人。遣唐使大多由博通經(jīng)史、嫻習文藝的學者、文人擔任,并有醫(yī)師、樂師、陰陽師等隨行。這些遣唐使、留學生學成回國,帶去了大量的中國典籍、著作和科學技術。日本上至政體、官制、典章、軍事,下至建筑、服飾等都效仿唐朝。如日本大化革新中的班田制與大唐的均田制相仿;日本奈良的平城京就是按照長安城設計修建的;學問僧空海帶回大批佛教密宗經(jīng)典,在日本建立了真言宗;唐玄宗時留學生吉備真?zhèn)淅脻h字楷書偏旁表示聲音,創(chuàng)造了片假名;唐憲宗時學問僧空海利用草體漢字表示聲音,創(chuàng)造了平假名等。

   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較突出的代表。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唐時譯作仲滿,他的父親是中務大輔船守。在元正天皇靈龜二年(716年),十六歲的阿倍仲麻呂作為遣唐留學生到達中國,抵達長安時在717年,即唐玄宗開元五年。阿倍仲麻呂始入唐太學讀書,由于他聰穎好學,才思非凡,尤工詩文,不久中了進士。他與王維、李白等中國詩人交誼頗深,過往甚密,他送過衣裳給李白,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一詩中曾有“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的詩句,在“日本裘”句后并有注云:“裘則朝卿所贈,日本布為之。”晁衡深得唐玄宗的賞識,曾授與左補闕、左散騎常侍、鎮(zhèn)南都護等官職,后來又授予秘書監(jiān)兼衛(wèi)卿等要職。阿倍仲麻呂在中國改漢名為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還入了唐朝的國籍。他在中國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長期旅居中國,也常常懷念故國,他在一首題為《長安望月》的詩中寫道:

   遼闊長天玉鏡升,仰首遙望動鄉(xiāng)情。猶是當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頂明。

   詩中的“春日”是地名,指奈良市東部的春日山、高圓山的西麓一帶。三笠山是日本的山名,一說為現(xiàn)今之若草山。這首詩抒發(fā)了他追思故國家園的濃重情懷,也表露了他迫切的歸國之心。

   唐天寶十年(751年),晁衡在長安遇見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隨藤原回國探親。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準許。他寫了《銜命還國作》一詩: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xiāng)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這首詩抒寫了晁衡既懷念故園,又流連大唐的矛盾心理。此詩后被收入《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二。

   晁衡臨行時,長安的友人紛紛為他送行。玄宗、王維、包佶等人還作詩贈別。王維寫了《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的詩相贈,詩曰: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島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xiāng)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在當時的科學水平和技術條件下,橫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難以預料的冒險行為,王維在詩中就寫出了他的迷茫和擔憂,字里行間漾溢著他對晁衡深厚誠摯的友情。

   在《全唐詩》里,我還查到了詩人包佶的一首送別詩《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

   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九譯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仁。錦帆乘風轉(zhuǎn),金裝照地新。

   孤城開蜃閣,曉日上朱輪。早識來朝歲,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詩中對晁衡的才學、人品稱贊有加,對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維樂觀一些,色彩也較為明麗,還希望晁衡探親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與晁衡先由陸路從長安到蘇州,然后在蘇州乘船出發(fā)回日本。不幸船至琉球,海上忽遇風暴惡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長安誤傳出他們所乘舟船傾覆遇難的消息。李白等朋友們聽到晁衡遇難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寫了一首《哭晁衡》的詩,詩云: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悟。

   詩中的“蓬壺”指傳說中的蓬萊仙山,“明月”是比喻晁衡品格的高潔!吧n梧”,山名,傳說在東海中。這首詩言辭哀婉 ,情懇意切,表達了李白對這位詩友深切的追懷與哀悼之情。古代訊息閉塞,類似此類誤傳時常發(fā)生,鄭板橋就聽到過誤傳袁枚去世的消息,特地作詩悼念,后來袁枚與鄭板橋在邗江相見,袁枚贈詩中有“底事誤傳坡老死,費君老淚竟虛彈”的詩句。晁衡后來活著又回到長安,朋友們驚喜交集,破涕為笑。晁衡于代宗大歷五年在長安去世。日本也給予他正二位的官銜。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江蘇鎮(zhèn)江市對外友協(xié)、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等單位在鎮(zhèn)江北固山上樹立了一座大理石的詩碑,碑上鐫刻著晁衡的《望月望鄉(xiāng)》詩,由趙樸初題寫碑額,書法家沈鵬和日本書道院院長田中凍云書寫詩文。這座詩碑成為這段佳話的記錄和見證。 (沈鴻鑫)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