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銀川各大商場超市煙酒茶等柜臺上,又開始出現(xiàn)“豪華版”的禮品包裝,一瓶價值幾百元的酒裝進雕刻成“龍鳳”的玻璃裝飾品底座,售價就達2000多元。罵歸罵,買歸買,商家與消費者在“面子”上的拉鋸戰(zhàn)曠日持久,殊不知受傷的,卻是尚禮的中國文化。
禮品消費上演“中國式奢侈”
送禮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它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各個地區(qū)。一件理想的禮品對贈送者和接受者來說,都能表達出某種特殊的愿望,傳遞出某種特殊的信息。
但近幾年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禮”的定義卻逐漸變得狹隘起來,一些人將“禮”與“禮品”畫上了等號,從曾輝煌一時的“豪華月餅”,到如今春節(jié)前夕煙酒茶葉等傳統(tǒng)禮品外包裝的升級換代,“禮品消費”出現(xiàn)了購買者與消費者的割裂。購買者的目的并非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單純?yōu)榱怂投Y;并非追求禮品的商品價值,而是外包裝的華美。一些人將這種禮品消費方式稱之為“中國式奢侈”。
“中國式奢侈”的禮品消費方式為過度包裝泛濫提供了市場基礎。據(jù)了解,目前我國過度包裝商品的重災區(qū)主要就分布在禮品、保健品、酒、糖果、食品等領域。送禮需“師出有名”,商家巧妙地利用節(jié)日種類繁多、“名”者眾的契機,誘導消費者陷入“有名便出師”,逢節(jié)就送禮,送禮就送“豪禮”的怪圈。
“面子經濟”催生消費怪胎
講究“禮尚往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是中華傳統(tǒng)。然而,逢年過節(jié)兒女拎回家孝敬父母的保健品里,大盒小盒方格紙板泡沫塑料綢布就有一大堆,宛若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最終也只是墻角的一堆垃圾。有的商家為了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惜為原本價格一般的商品配上名貴紅酒、甚至金銀水晶飾品來提高“身價”,無數(shù)禮品因為外包裝的華美上演了“灰姑娘”童話。有些商家則蠢蠢欲動,開始對商品內容做手腳,把不值錢的東西打扮得“花枝招展”,“豪禮”也不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明知道過度包裝是一種浪費和假象,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消費者趨之若鶩?在市場上高中檔層次商品俱全的情況下,過度包裝產品的購買并不是強迫性的,它的盛行也由它的市場決定的。關鍵在于,消費者購買過度包裝產品并不是用來消費,而是含有其他的因素,包括送禮時的“人情”和“面子”。許多禮品柜臺的售貨員都認為,商品的包裝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檔次”,買來送人的禮品肯定不能買低檔的,不然多沒面子。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貨賣一張皮”、“面子經濟”的產生使得人們對禮品的包裝格外重視,進而催生出了“中國式奢侈”這樣的畸形消費。
正確的禮文化促進節(jié)約型社會建設
控制過度包裝可以促進節(jié)約型社會的建設、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便于國際貿易流通。2006年,國家推出了《月餅強制性標準》,中秋月餅成功“瘦身”。然而,對于進一步控制商品的過度包裝,除了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外,企業(yè)和消費者也要擔負起相應的責任。
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通明認為,“禮尚往來”是中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觀念在經濟發(fā)展、思想開放的今天面臨著沖擊和考驗。因而,弘揚正確的禮文化,對于提高個人修養(yǎng)、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尤為重要。
消費者過節(jié)選擇禮品不應該盲目追求外觀的豪華和價格的昂貴,送禮屬于維系社會關系的感情投資,關鍵在于投其所好,而且確實有用。試想,如果消費者對那些有精美包裝的商品,多幾分理性,多幾次拒絕,商家或許也就不用費盡心思做“表面文章”了。而企業(yè)應該站在長遠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減少過度包裝也有利于促進企業(yè)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企業(yè)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賴度。
(來源:經濟參考報,作者:武勇 羅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