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石油、鐵礦石等生產資料以及糧食食品價格的高漲,國內通脹水平也不斷創(chuàng)新高。針對目前國內這種輸入型通貨膨脹,從理論上說,政府可以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降低進口價格,進而緩解通脹壓力。而在中美利差倒掛的背景下,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替代加息抑制通脹似乎成為了央行的最優(yōu)貨幣政策選擇。
然而人民幣加速升值真能起到理論上所述的那種效果嗎?筆者認為對其作用不可高估。我國目前的輸入型通脹問題主要是國際石油、鐵礦石等生產資料和糧食食品等價格上漲造成。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資源進口型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資源浪費型大國。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左右,比發(fā)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而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據有關機構的研究,按單位產品能耗和終端用設備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我國節(jié)能潛力約為3億噸標準煤;同時,我國礦產資源總回采率也僅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糧食作物的平均水份生產率約為每立方米水產出1公斤糧食,僅是發(fā)達國家的一半,節(jié)能型居住建筑僅占全國城市居民居住建筑面積的3.5%左右。
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利用國際資源價格上漲來作為我國節(jié)能減排、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一個契機,而并非一味地通過加速人民幣升值來彌補進口成本的上升。特別是,這些資源浪費型企業(yè)大多都是屬于大型國有壟斷企業(yè),這些企業(yè)正是國內投資過熱的主要推動者,而國際資源價格的上漲可以抑制這部分企業(yè)的投資沖動,從而可以緩解投資過度導致的經濟過熱。因此,如果一味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降低資源產品進口成本,就會進一步縱容這些資源高消耗型企業(yè)過度投資,并加劇經濟過熱。
而對于國際糧食價格的上漲來說,人民幣加速升值也未必就是一個緩解通脹的最優(yōu)路徑。據農業(yè)部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糧食出口為991萬噸,而進口不到160萬噸,說明我國是一個糧食凈出口國。最近又有報道稱,由于交通緊張造成了東北地區(qū)糧食積壓的問題,而南方糧價卻是不斷上漲,顯然,緩解目前國內糧價上漲并非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所能解決。另外,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增加糧食進口其實是在補貼國外農業(yè)而損害國內農業(yè),因此,通過人民幣加速升值來降低糧食價格還不如加快國內糧食的地域流動并對國內糧食出口予以限制,這樣既可以起到緩解通脹壓力的作用,又能提高農民收入。
從理論上說,抑制通貨膨脹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著手。首先,對供給而言,政府可以動用巨額外匯儲備購買國外豐富的油田、礦山等,進而可以通過資源價格的上漲補貼下游成本的上升。另外則是控制需求,如果單純是減少這些資源的進口數量,雖然可以抑制一定程度上的通脹,但由此帶來的后果卻是經濟的衰退,這在我國特殊國情的背景下顯然是不可取的。目前,政府可以考慮使用外匯儲備對那些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和資源使用效率的企業(yè)給予補貼,同時對企業(yè)購買國外先進生產設備實行補貼,這樣既可以鼓勵企業(yè)不斷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還可以緩解央行的外匯儲備壓力,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防止人民幣加速升值所導致的外匯儲備縮水。
□郭田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 教授)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