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如期在華盛頓召開。此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美國,但在“金磚四國”會議閉幕不久,印度和巴西兩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表態(tài)就迅速和美國保持了同調,兩國央行行長均呼吁人民幣匯率升值。人民幣升值壓力擴至“金磚四國”內部,似乎為人民幣升值增加了新變數。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第二十一屆部長級會議發(fā)表的公開聲明并未提及人民幣匯率政策。
如何認識近期人民幣匯率的有關爭議,后危機時代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面臨哪些新挑戰(zhàn),以及匯率政策的選擇須遵守哪些原則,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研究員。
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呈升值趨勢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4月6日,外交部就“后危機時代的中國金融改革”舉行媒體吹風會。我們注意到您在會上談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升值等情況時,對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呈現的升值趨勢有過總結,請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巴曙松:數據表明,2005年7月份的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總體呈升值趨勢。2005—2008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0.7%;2008年下半年以來,在金融危機最為艱難的時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窄幅波動。2005—2008年底,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22.5%和25.0%;2008下半年以來人民幣有效匯率先升后跌,到2009年底分別累計升值3.3%和3.4%。應當說,從全球范圍看,即使在金融危機沖擊最為嚴峻的時期,人民幣依然保持了升值的趨勢,為維持全球金融市場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有的國家的政治家多次借人民幣進行炒作,實際上,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可以清晰地證明,人民幣升值不可能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也不可能解決美國自身因為消費過度、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帶來的失業(yè)問題。2005—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21%,中國貿易順差不降反升,對美貿易順差年均增長20.8%。2009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基本穩(wěn)定,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下降34.2%。進入2010年以來,我們看到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降低,3月份還出現了逆差,但是與此同時,美國的失業(yè)率依然居高不下。
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第三季度后,受發(fā)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大幅降低。在中國人民銀行三個月內連續(xù)降息四次、美元同期持續(xù)走強的背景下,2008年10月起,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顯著降低。您如何評價這樣的應急之策?
巴曙松:從1994年以來,人民幣的匯率制度就一直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不同時期匯率的波動幅度有一些差異而已。2008年底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大幅降低,可以說是應對危機的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對穩(wěn)定全球市場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因為危機中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都重要。人民幣不大幅貶值,可以防止傳染效應;不大幅升值,能夠避免加劇出口困難?梢哉f,中國沒有用匯率政策謀取不正當競爭優(yōu)勢,貿易順差在危機時期的大幅降低就是一個證明。
需要強調的是,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降低時期,中國也經歷了出口大幅滑坡、順差急劇收窄、經常項目順差占比下降。也有學者研究表明,金融危機時期,人民幣暫時盯住美元,對美元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進而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重點在于匯率形成機制的更為靈活和市場化
中國經濟時報:盡管匯改以來人民幣有效匯率總體升值,但由于中國處于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長期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導致實際匯率升值。理論上說,在計算人民幣匯率是否被低估時,哪怕用最傳統的購買力平價理論,得出的結論都未必一致,而在匯率經濟學中,估計均衡匯率的模型多達七八種,不同的經濟學家運用不同的模型,預測出來的人民幣匯率從低估40%到不低估,相去甚遠。您對現有的研究文獻怎么看?對于人民幣名義匯率偏離均衡匯率的程度,您的判斷是?
巴曙松:人民幣匯率升值及形成機制方面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要準確計算均衡匯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的測算表明,幾乎所有的匯率模型,只要假定條件或者參數出現輕微的變化,就可能導致結果的巨大變化。美國金融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也曾經組織了不少專家來測算美元的均衡匯率,始終難以達成共識。因此,與其猜測人民幣匯率應當升值多少,或者均衡匯率在什么水平,還不如把更多的重點放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上,讓各種供給和需求的力量能夠越來越自由地在市場上交易,通過交易來達成一個相對合理的匯率。因此,我個人認為,考慮到中國近年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資源價格的上漲等,目前人民幣匯率即使有低估,幅度也是十分輕微的,如果考慮到美元近期的走強,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可能的低估程度就更少。因此,我認為當前的重點,還是在于匯率形成機制的更為靈活和市場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