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貨到購物中心
與奢侈品市場在中國的發(fā)展相伴的,是中國零售業(yè)的發(fā)展。李飛說,“富有階層的擴大,奢侈品需求增加,為百貨商店提供了發(fā)展空間。一方面五星級酒店的專賣網點并不便利,另一方面百貨商店由于其他零售業(yè)態(tài)的擠壓,也需要向高檔化發(fā)展。當時中國高檔百貨還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經營形式:聯(lián)營,即并非按照商品品類陳列,而是按照品牌來陳列的。歐美的豪華商店除了對路易威登外,沒有這樣變通過,而在中國,奢侈品牌有這樣的‘特權’!
1992年,燕莎友誼商城在略顯荒涼的京東北落成,天價商品迅速在富人圈中打開名聲。1993年,燕莎友誼商城實行合資,成為國內第一家開業(yè)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yè)企業(yè)。新光天地購物中心副總經理龐琨,當時任燕莎商城市場經理。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合資的活力比當時很多國營百貨商店強,我們開始引進一些國際品牌。”
“麻煩的是遇到1993年國內經濟疲軟,我們頂了很大的壓力!饼嬬f,“零售業(yè)本來就沒有接觸過多少外國東西,消費環(huán)境也不像現(xiàn)在!
燕莎與當時另一家高檔百貨賽特還引發(fā)了一場媒體大爭論。1993年2月,《經濟日報》發(fā)表《賽特你太離譜了》一文,指責賽特的價格“貴得太離譜”。3個月后,《北京晚報》則以《燕莎、賽特也許不太離譜》回應。剛跨入市場經濟門檻的零售業(yè),面臨觀念之爭。
盡管如此,奢侈品牌與代理商仍大手筆租下店面和柜臺。1993年6月,上海的伊勢丹百貨也高調開業(yè),全面引進高端進口化妝品牌,香奈爾就是在這里開設了第一個化妝品專柜,至1998年,迪奧、愛馬仕、阿瑪尼 Armani、古馳Gucci等品牌相繼試水中國市場。
通過零售,消費者最初接觸到的,可能是一瓶香奈爾香水,一副迪奧的太陽鏡。這些入門產品成為中國市場的熱銷品,人們進不了五星飯店,總買得起一瓶真正的品牌香水。這就是奢侈品貼近大眾的“香水法則”,以此培養(yǎng)出大量潛在消費者。
但奢侈品市場真正的發(fā)展,最終依賴于奢侈品旗艦店的誕生。2000年以后,一種新的購物方式在中國興起,上海的中信泰富、恒隆廣場,北京的新光天地、銀泰百貨陸續(xù)開業(yè),淮海路、國貿、大望路等商圈也逐漸形成。這些優(yōu)良地段大都為奢侈品牌所包攬。
龐琨說,“不是我們要刻意推什么品牌,這是市場的天然選擇。無論在燕莎還是在新光天地,我們零售商想的只是讓中國的消費者拿到世界一流的商品。”
到每一個城市去
一些奢侈品牌在全球的大秀,一個國家只選擇一個城市,在中國,則幾乎是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同時舉行。嚴峻認為,“更大的趨勢是,奢侈品零售店面已經向新發(fā)展起來的富裕城市蔓延!
大城市不再是富裕的代名詞。2009年,胡潤百富在上海發(fā)布《2009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指出,中國52%的富人生活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二、三線城市居民對奢侈品的消費能力也越來越高。2007年后,奢侈品在中國發(fā)展最快的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成都、哈爾濱、大連、重慶、西安、無錫、溫州、寧波等二、三線城市。
與一線城市相比,二、三線城廣告、人力、運營成本更低,同類比較更少,中產階級群體穩(wěn)定,利潤空間也更高。而杰尼亞進入中國之初就沒有忽略青島,江詩丹頓也在寧波開設了旗艦店。歐米茄的旗艦店更是開往了鞍山。GUCCI的30家店面中,有20家在二、三線城市,他們認為,“在三至五年內,中國將形成全新的城市格局!
“大城市市場的消費者已經很成熟,開始挑剔品牌風格與服務,對價格也更敏感,”龐琨說,“我們已經提供了與歐洲幾乎零時差的商品,但因為高關稅造成的價格差,一些客人到店里來就是看看價格和款式,然后選擇國外或香港代購!
隨著中國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很難統(tǒng)計有多少內地人選擇海外購買奢侈品。據(jù)國家旅游局統(tǒng)計,2007年,中國出境旅游4095萬人次,居亞洲第一位;2008年出境總人次數(shù)為4584.44萬,比2007年增加11.9%。AC尼爾森的調查顯示,中國出境游購物消費每年達30多億美元,且有上升趨勢。
LVMH旗下的DFS全球免稅店經營眾多奢侈品牌,在北京、上海設有辦事處,但客戶并不受地域限制。張朝陽從杰尼亞公司離開后,成為荷蘭GASSAN鉆石駐北京首席代表,“我們在內地暫時沒有店鋪,在荷蘭的總部每年接待數(shù)量可觀的中國游客,他們可能來自中國任何一個城市。”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