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場水價上漲的風潮席卷了全國十余座城市。最新的消息是,11月17日晚間,北京市也宣布,近期要召開水價上漲的聽證會。與以往不同,在這一輪水價上漲的過程中,“洋水務”的身影無處不在,并且背上了“洋水務綁架地方政府”、“洋水務是推高水價的背后黑手”的罵名。
由此引發(fā)的民間更深層次的討論是:我國正在推行的公用事業(yè)改革究竟要不要引入洋水務,當初引入洋水務是為了引入競爭機制,為老百姓提供價格合理、水質更優(yōu)的服務,但為什么今天老百姓普遍并沒有感受到更好的服務,但卻要支付更高的水價?
在今天舉行的第四屆水務高峰論壇上,中國工商聯(lián)合會環(huán)境服務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過去7年中我國的水務改革可圈可點,不能因為改革還存在不足就走回頭路,而是應該剖析存在的問題,讓企業(yè)、政府各方都承擔起各自的責任,政府不能供水改革市場化就將責任完全推給企業(yè),企業(yè)也不能把漲價作為惟一的出路。
改革準備不足
10月下旬,蘭州市宣布水價每噸上漲0.3元。過去幾個月中,蘭州的水價問題一直被認為是洋水務“陰謀論”的標桿事件。因為在2007年,來自法國的水務公司威立雅以17.1億元的價格競得蘭州供水集團40%的股權30年,而其他競標公司報價都在四五億元左右。
在今年蘭州水價上漲的醞釀過程中,一些人士將當時威立雅的高溢價解釋為,這家企業(yè)在今后的運作中通過不斷提價來彌補當時高出的溢價。
對此,蘭州和威立雅方面都沒有明確回應,只是一直有消息在媒體上傳遞:國家發(fā)改委、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就“洋水務是否綁架水價”派出過調查組,并有調查報告上遞國務院。
很多城市的居民都是在此次水價上漲的過程中才知道,給自己供水的已經不是原來自來水公司那樣的事業(yè)單位,而是變成了企業(yè),有的甚至還是洋企業(yè)。
駱建華介紹說,我國水務改革的序幕始自2002年原建設部的一份文件:《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yè)市場化進程的意見》,那份文件把原來由政府大包大攬的供水等市政公用行業(yè)逐漸推向市場。
駱建華說,應該說,過去7年,社會資本的進入確實給供水等行業(yè)帶來了活力,比如,2008年全國供水投資達到1045億元,是2002年的5.3倍,其中社會投資占供水總投資的68%。投資主體從過去單一的財政投資向多元化的社會投資轉變。
改革中,供水單位的身份也在轉變,從過去的事業(yè)單位轉變?yōu)槠髽I(yè),據統(tǒng)計,目前有20%的供水單位都已經是企業(yè)身份,而在污水處理行業(yè),這一比例更高,達到70%左右。在這個過程中,原有事業(yè)單位人員臃腫、管理低下的問題逐漸淡化。在一些專家看來,更重要的變化是,政府從過去提供服務的角色轉變?yōu)橐粋行業(yè)的監(jiān)管者。
但7年的改革中,在全國各地也此起彼伏出現(xiàn)了若干供水水質出問題的事件,比較典型的有湖北南漳端午節(jié)污水事件、內蒙古赤峰供水污染事件等。
駱建華說,這些事件折射了改革中社會各層面準備不足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準備不足。有些地方認為,改革就是甩包袱,簡單地將市政公用設施一賣了之;有些地方對實施特許經營制度把關不嚴,門檻設置低,致使一些非專業(yè)公司乘機而入;還有些地方甚至在招投標時暗箱操作,為滋生腐敗大開方便之門。
另外,在駱建華看來,一些地方政府并沒有適時地進行角色轉換,在政府監(jiān)管的指導思想、具體措施、機構設置等方面也未發(fā)生大的變化,由此產生監(jiān)管不到位、不適應市場化改革的現(xiàn)實狀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