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九月二十六日電
題:半個世紀的跨越:“客家土樓”出“深閨”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從“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到走出“深閨”名揚天下,這是“客家土樓”跨越半個世紀的真實寫照。
“客家土樓”散落于閩西山區(qū)崇巒疊嶂間,是輾轉(zhuǎn)南遷到福建永定縣的客家先民用生土和糯米漿筑起高十多米、占地數(shù)千平方米的泥墻瓦頂土屋,或方或圓,既是民居又是堡壘,適宜聚集而居,便于防御戰(zhàn)亂、野獸和宗族械斗。據(jù)統(tǒng)計,目前永定縣有圓樓三百六十多座,方樓四千多座。
在絢麗多姿的中國民居建筑中,“客家土樓”集華夏民居建筑之精華于一體,不失為世界建筑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然而,“客家土樓”的引人矚目卻還是九十年代以來的事。
五十年代,“客家土樓”開始受到建筑界的關注;六十年代,土樓那貌似導彈發(fā)射口的外形一度被美國衛(wèi)星誤認為“隱匿的核力量”,而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直到改革開放后,象征著“封閉自守”的土樓才走向開放,走出了“深閨”,可謂“門開自有新天地,八面風來春滿樓”。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了,日本、歐洲、南美等世界各地的建筑權威也來了。首屆土樓文化藝術節(jié)在永定舉辦,一套“土樓文化叢書”走到讀者的眼前。一座座土樓模型走進了昆明的“世博園”,走進了廈門“九·八”洽談會的福建館,一次次成為海內(nèi)外聚焦的視點。
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不但有越來越多的海外客家鄉(xiāng)親前來尋根謁祖,更有觀光攬勝的游客絡繹不絕。土樓到目前已累計接待了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游人六十多萬人次。
“土樓之旅”漸漸升溫,土樓也孕育了無限商機。世代居住在“振成樓”里的樓主林日耕,就是第一個“點樓成金”的人,今已成土樓人家中的富裕人家。他動員鄉(xiāng)親遷出土樓,把土樓作為景點,并蓋起土樓飯店,經(jīng)銷土樓系列工藝品。
一位從小喜歡雕刻的當?shù)厍嗄辏媚绢^雕成土樓模型,向游客兜售。土樓木雕制品有限公司由此成立,讓土樓隨著工藝品走向世界。三十多個以“土樓”注冊的商標,也走進了市場,打起了“土樓”招牌!巴翗侵l(xiāng)”永定縣更是以土樓為媒,招商引資,已經(jīng)創(chuàng)辦起一百二十多家三資企業(yè),年產(chǎn)值達一億六千多萬元人民幣。永定縣也在招商引資建設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開發(fā)土樓,發(fā)展旅游業(yè)。
土樓走出了大山的重圍,居住在土樓里的“土樓哥”、“土樓妹”也走出了封閉的土樓去闖蕩山外精彩的世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