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篇 拉祜人從游耕游獵走向現(xiàn)代生活 新華社記者 徐玉長 晉群 在拉祜族語言中,“拉祜”是“用特殊方法烤吃虎肉”的意思,拉祜族因之被稱為“獵虎的民族”。這個長期過著原始的游獵游耕生活的民族,在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濟社會有了巨大的進步,迅速跨入了現(xiàn)代社會。 (小標題)從被迫遷徙到政治平等 “隨畜遷徙,無常處,無君長”,這是史籍對拉祜族顛沛流離歷史的記載。在拉祜族著名史詩《牡帕密帕》中,同樣記載了他們曾跨越“九十九座大山、九十九條大河”的悲壯遷徙史。這種遷徙,直到本世紀上半葉從未停止過。 拉祜人每一次大遷徙,大都是因為受到外來壓迫和戰(zhàn)爭威脅。翻開云南史籍,從本世紀中葉上溯的兩百年間,拉祜族因反抗外來的各種壓迫舉行了22次武裝起義,每一次都被鎮(zhèn)壓,每一次都導致了遷徙!拔覀兊南茸孀非罅藥讉世紀的民族平等和自由,到新中國成立才最終實現(xiàn)!爆F(xiàn)任共青團云南省委副書記的羅應光這樣告訴記者。今年33歲的羅應光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當過鄉(xiāng)鎮(zhèn)領導、縣委書記!皼]有黨的關懷培養(yǎng),我不會有今天,拉祜族也不會有今天!痹谛轮袊膽驯Ю,生活在云南西南邊境山區(qū)的40多萬拉祜人在政治上翻了身。如今的拉祜族聚居區(qū),成立了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民族鄉(xiāng),各級人大、政協(xié)都有了拉祜族的代表和委員,黨政、企事業(yè)單位有不少拉祜族干部擔任重要領導職務。 (小標題)走進社會文明 解放后,政府曾對拉祜族社會發(fā)展程度進行過調(diào)查,結果顯示,當時拉祜族聚居區(qū)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他們流行近親早婚,人的身體素質(zhì)也因之很差。生長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今年68歲的拉祜老人扎阿回憶道,解放前,他家附近的拉祜村寨沒有一所學校,拉祜平民當中沒有一個有文化的人,他自己因父親是瀾滄大山南德壩一帶的頭人,才有條件在城里讀了幾年“國民小學”,成了當?shù)氐谝粋讀書人。扎阿還回憶道,那時人們早婚和近親結婚很普遍,他的一個姐姐9歲就出嫁了,而他本人在12歲時也由長輩作主結了婚。 解放后,黨和政府送扎阿到學校進一步深造,之后他成了人民教師,為本民族的教育事業(yè)奉獻了30多年。扎阿的“近親童婚”也在解放初結束,他與現(xiàn)在的老伴娜普在50年代自由戀愛結合。 現(xiàn)在的拉祜族聚居區(qū),幾乎村村寨寨都有學校或教學點,在拉祜族最為集中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學校從解放前的幾所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的近1000所,適齡兒童入學率超過了96%,青壯年文盲率也下降到10%左右。而“近親早婚”已基本消失。 “教育落后和近親童婚是拉祜族最為突出的兩大社會問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對我們拉祜族的文明進步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從舊社會走來的扎阿對此有深刻認識。 (小標題)告別“班考”制 砍倒一片樹林,曬干后放火焚燒,然后用木棍在地上戳洞點種,繼而等待收獲。兩三年后,再換一個地方砍樹、放火、點種,如此周而復始地燒了一山又一山,這就是拉祜人的游耕。為適應這種生產(chǎn)方式,拉祜人還有變換不定的臨時住地,這就是他們的“班考”制。 近50年內(nèi),“班考”制在拉祜地區(qū)逐漸消失。由政府扶持,拉祜群眾開水田、修臺地,不斷進行基本農(nóng)田建設,耕地逐漸固定下來,人們引進了良種,并普遍采用了科學種田方法。大部分拉祜地區(qū)多年前就實現(xiàn)了從吃救濟糧到糧食自給有余的轉變。 近20年來,廣大拉祜山區(qū)還開始從事商品生產(chǎn)。記者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看到,這里的甘蔗、茶葉種植面積達30多萬畝,已成為當?shù)氐闹еa(chǎn)業(yè)。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拉祜族鄉(xiāng)村,3萬多畝橡膠、咖啡直接帶動了當?shù)兀比f多名拉祜群眾脫貧致富。 據(jù)云南省民委最近的調(diào)查,如今云南已有80%以上的拉祜地區(qū)通了公路、架通了電話,還有60%以上的拉祜村寨用上了電。在發(fā)展快的拉祜地區(qū),汽車、拖拉機已成為主要運輸工具,人們普遍蓋起了磚瓦房,并用上了現(xiàn)代家具和電器設備。(完) |
[返回]
版權所有:中國新聞社、搜狐公司 制作單位:中國新聞社多媒體編輯部 |
Copyright: http://m.yogviha.cn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