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三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二十三日在北京提出,中國每年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四億人次,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兩千多億元人民幣。因此,加強國家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建設、在災害發(fā)生時給予政府和社會公眾足夠的科學避災指導,是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必然選擇。
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世界氣象日,二00六年世界氣象日的紀念主題是“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復雜,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臺風、暴雨、干旱、沙塵暴、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重大氣象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據統(tǒng)計,中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五千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四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兩千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
秦大河表示,人類社會至今仍然沒有足夠的能力改變自然,但卻可以依靠現代科技的力量,掌握一些自然災害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預測一些自然災害變化趨勢。減輕氣象災害必須立足于預防。因此,加強國家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建設和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警報服務,提高全社會防御災害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對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