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九日電 題:新“黃梅戲” 引安徽“突圍”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黃山、煤炭、傳統(tǒng)戲曲,安徽開唱新‘黃梅戲’”,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安徽省省長王金山向媒體亮出安徽崛起中部、“突出重圍”的妙招。
從小崗村里按下血手印的那一刻起,安徽一度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但后來的二十五年間,卻默默無聞,被人稱為“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笆晃濉逼鸩,中部崛起的契機,讓自古號稱“吳頭楚尾”之地的安徽也怦然心動。來自新“黃梅戲”家鄉(xiāng)的眾位安徽代表,向記者解讀了這出戲文。
黃山風景區(qū)的“當家人”王啟敏說,作為世界旅游圣地、中國長三角的“后花園”,二0一0年,黃山預計將接待游客二千萬人次,其中境外客一百萬人次,旅游收入可達一年二百億元人民幣。他說,如此眾多的游客上山,促使黃山啟動了新一輪的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景觀保護計劃:名山大川可以輪流“休息”、游客則換乘生態(tài)環(huán)保車穿梭山間……
“兩淮”煤礦的代表陳世禮分析,中部地區(qū)豐富的能源儲備,與東部發(fā)達地區(qū)有很強的互補性,這是實現東、中部地區(qū)聯(lián)動發(fā)展的價值所在,比如淮南煤礦出于長三角的縱深腹地,一旦長三角將淮南納入華東發(fā)展的資源補給,統(tǒng)一配置,有望從根本上緩解江浙滬能源緊缺的局面。
徽人發(fā)展,起于文化。黃梅戲傳人、人大代表韓再芬關注,新五年里,徽人價值觀念如何重建。她說,徽州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時代的沖擊,保護和傳承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
在這出新“黃梅戲”中,安徽人也面臨種種困惑。比如,黃山風景區(qū)無法開辦境外游客落地簽證;鐵路和公路網絡再不升級將難擔向東“輸血”的承重角色。代表矚望,徽人能重拾明清時期皖南的徽商拼搏精神:從大山中走出去,向東擴展,與長三角融為一體。
好在直面困境的安徽人,依然善唱“黃梅戲”。他們不僅有憂患意識,而且頗為“好學”。在全國兩會駐地,有的代表已經主動忙著“穿針引線”。此番與安徽團為“鄰”的有東部的上海、中部的湖南,還有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一位代表坦言,同一屋檐下,與他們一道恰好上演一出中國東、中、西聯(lián)動的“大戲”。
“黃山是中國徽文化的發(fā)祥地,它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在代表王啟敏看來,推及安徽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