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增刊27日公布了2005年全球大學排行榜,美國哈佛大學名列第一,中國的北京大學名列全球第15位,超過日本的東京大學而名列亞洲第一。
對于這個排名,肯定會有人沾沾自喜。去年《泰晤士報》把北京大學排在第17名的時候,北大網(wǎng)站和?敃r立即就給予了轉載,有論者還刊文評述,說這個排行榜表明我們的高等教育在“不斷進步”,“已經(jīng)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邁入了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現(xiàn)在,北京大學從去年的亞洲第二躍為亞洲第一,新華社的這個消息一出來,各個大小媒體無不競相轉載。對此,反倒是北京大學的一些教授相對比較冷靜。陳平原教授說,“這個排名所肯定的,不是北大的科研成果,而是中國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地位”。
我并不是說《泰晤士報》的這個排名有貓兒膩,或者不科學。在它的各項指標中,反映教學質量和畢業(yè)生質量的指標有教學評估、獲得第一學位或更高學位的學生比例、畢業(yè)生去向和畢業(yè)率,權重高達55%,而科研評估僅占15%。由于英國政府撥款重科研而輕教學,《泰晤士報》為了扭轉這種“傾向”,促使學校搞好教學工作,平衡教學和科研兩者的比例,才有了這種指標設計。如果我們只聞其一、不聞其二地對它進行不切實際的解讀,恐怕就要貽笑大方了。而如果單就學術實力而言,北大清華是否真能超過東京大學,怕很多人都會表示懷疑。
有人說中國人有諾貝爾獎情結。其實,我們還有各種各樣的學術排名情結和“國際一流大學”情結……這可以說是轉型社會的一種“發(fā)展焦慮”。
【來源:瀟湘晨報;彭興庭/文】